close

 

剛結束的英國公開賽,就比賽角度來看並不精采,盡管諾曼說是因為冠軍烏斯鐵森,而把最後一天的18洞轉播給看完,但如果是從欣賞冠軍揮桿的角度來看,這比賽是百分百的可看。這位姓氏大家不會念的南非球員,我早在兩年前轉播歐巡賽就盛讚不已,這次他能以七桿勝差拿下冠軍,氣勢絕不輸2005年時的老虎伍茲,差別只是過去的履歷太過平凡,無法因為這場勝利而立刻擠身巨星之列。

 不過,大家是否注意到了,高爾夫回到這些古戰場,打法上好像也要自然回歸了,球不需要打高,能推就不切、能切就不劈起、能劈起就不高拋。球路低桿數就低,球路高桿數高。其實,古高爾夫球場,就是所謂的Links球場,就是只規範地面上的球道配置,而且是簡單扼要,空中則是完全開放,由自然之母的風來控制球場的難度。老天爺心情好時,無風無吹,球場就像是一塊白布,隨便你去揮灑,或是予取予求,像是邁克羅依第一天的63桿;但是當老天爺翻臉時,你會以為到了不同球場打球,成績也是隨風高飄,像是邁克羅伊在第二天的80桿那樣。

 當現代高爾夫打法遇上古高爾夫球場時,高拋球不能用了、精準的飛行距離模糊了、上果嶺的強力拉桿無用了,可以用得上就是滾,滾球就是王道。任何可以打出滾球的揮桿就夠了,也不必多麼漂亮的動作,可以確定球送出去的方向對,盡量壓低避開風的影響,打200碼滾球有250碼的效果;攻果嶺球要提早落地,果嶺是停球的最終點,不是落球點。

 因此,你會看到世界高手們跟我們一樣,果嶺前30碼就拿推桿,不會切的地方也用推的,諾大的果嶺起伏多變,沒抓對路線推出去短了、歪了,就像是遊樂場人客推的。這一切看起來是也有些好笑,卻是以前古高爾夫的精隨,高爾夫是一種game,需要樂趣與不確定性,太過技術導向的打法與精準算計,在links球場是不需要的

 健康樂趣的兒童高爾夫

最近家裡兩個男生去學高爾夫,才有機會好好看看現在專為兒童所設計的課程,全面地以兒童的需求為出發點,而不是以往用大人的邏輯來看兒童高爾夫,所用的教材、用語、課程規畫,球桿等等,都是兒童專用,教練不會跟小孩說上桿頂點、曲腕等專業名詞,反而是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教導,上課時是一群兒童一起,有同儕互相觀摩的影響力,也會讓小孩覺得這是其他小孩的會玩的運動,不是無聊的大人活動。

 這種同儕認同是小孩子從事任何活動的關鍵,高爾夫現在已經被列入選項,這可是台灣兒童高爾夫的一大步,更是未來普及化及擴大參與的關鍵。這跟以往為了培養小孩陪長輩打球、或是培養小孩當選手的出發點不一樣,高爾夫跟小孩有了不一樣的第一次接觸,台灣的新高爾夫人口也有了不一樣的出發點,希望這股兒童高爾夫發展可以在全台開枝散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k 的頭像
    nick

    nick's talk of golf

    ni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