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還記得80年代初期,大陸高爾夫才從廣東中山重新出發(國民政府在大陸時就有球場,後來戰亂後就沒再復原),那股高球熱隨著香港的消費人口進入、大陸個體戶的崛起,球場的興建速度一直在追趕需求量的暴增;在那個時候,許多的台灣球場業者,挾著自成一格的台式球場know how,也進軍大陸去興建球場,或許是想炒短線脫手賺錢的心態、亦或者是真的只懂很片面的知識,台式球場最後都被市場淘汰,也讓大陸人知道,其實,台灣的球場是閉門造車而成,贏在接觸的早而已。幸好,在上海的一些台資球場是成功的,這些球場老闆都是企業家球友,到處取經拜訪,建造了幾個到現在還有知名度的球場。                                             

即便是如此,上海幾個台資好球場,現在在大陸也都排不上頂尖之列,以往有大比賽撐起場面製造知名度,現在連中國公開賽都不一定輪得到承辦權。新一代的陸資球場,挾著雄厚的資金,花錢找名師設計球場、找專業的管理人員、找國際管理公司包裝、找歐美職業桿弟來訓練人員、找國際大師設計會館與別墅、歐美高爾夫學校進駐……,這一切加總下來,在大陸打一場好球花一萬台幣、買一張會員40萬美金、一棟別墅至少200萬美金,都是正常的;而這些也代表著,大陸球場已經起飛到台灣球場望塵莫及的層次,連台灣球友也不敢去消費了。

 所以,很明顯的,台灣這個因素在大陸球界已經不在方程式內了。台灣已經從技術與資金的輸出,逆向變成等待輸入的情況,有台商回來打球、或者是未來更多的陸客球友前來。台灣球場必須重新定位在價格比海南島便宜、但有泰國頂級球場品質,才有辦法在品質與價格比更具吸引力,也讓本地的球友可以消費得起。以目前台灣球場的價格來看,應該是鄰國中最便宜的,唯獨品質跟當年輸出大陸時並無二樣,新的消費人口即將叩門之際,一些非會員導向的營業型球場,最好立即做好升級行動,以免被打入折扣球場之列,走上現在接陸客飯店的後塵。

 台灣比賽場地需要再提升

今年有許多的球場也投入舉辦職業賽的行列,這些球場老闆出錢出場地、或是出錢租場地,都是要讓我們的球員可以有更多比賽可打;但是從年初到現在,我們很難得看到像樣的比賽場地,雖然說場方都很想把場地整理好,也投了錢跟人力去做,但是本身體質的缺陷與一成不變的台灣know how,呈現出來的就是不正常的難度或是規格,弄得本地球員打不好,外國球員也打得直搖頭。大家只能知足地不敢做任何建議,因為有人出錢辦比賽已經是大恩大德了。

 在這種各自為政的局面下,多辦比賽是照顧了球員們的生活,卻沒有增加他們的國際競爭力,因為他們出國打一套、回家打另一套,這樣可是折損了這些老闆辦比賽的美意。理想上應該是,亞洲級的比賽規格與陣容,放在台灣舉行,讓台灣球員享有主場優勢,卻又是通行於國際的打法,這樣才能凸顯辦比賽的意義。至於比賽球場如何規格化,這應該是台灣PGA該提供的專業協助,把規格訂出來,請專業人士輔導場方來做,讓球場可以藉著辦比賽來改善體質,每辦一次就進步一次,這才會是個多贏的局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