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巡迴賽的理想架構與平等原則

 1990年初諾曼開始倡導世界巡迴賽概念開始,已經過了將近20年,諾曼當年受到打壓,是因為美巡賽如日正中天的氣勢,豈容他來挑戰這個世界最高舞台的地位,要喊也要由他們來說。

 現在,除了以往的四大賽,由世上幾大巡迴賽所組成的世界高爾夫聯合會,每年還舉辦四場的WGC系列賽,這八場大概是世界前50球員交流的機會,但是看起來還是不夠廣、不夠世界化。四大賽有三場在美國境內,WGC的前三場也都在美國舉行,好像是變相加碼在美巡賽的賽程裡;唯獨,WGC的世界盃是在中國的觀瀾湖舉行,這樣的訊息透露了以下兩個訊息:

 首先,只要有贊助商可以拿出這麼多的獎金,把比賽規模提高到世界級的,那些自以為老大的巡迴賽組織,也必須加以重視與祝福,世界盃是一個例子且要在觀瀾湖辦十年;另外,HSBC上海匯豐冠軍賽,獎金之高也讓WGC不得不納入它,給它一個認可頭銜;至於獎金高達500萬美金的新加坡公開賽,又是另外一個以實力取勝的比賽。

 再者,世界盃的比賽在觀瀾湖舉行時,剛好在歐亞巡迴賽的共同賽程,歐洲球員就近參加,所以像是歐洲的世界盃,卡司強且名次好;相對的,美國隊在非賽季,沒有人要來,來的也是二線球員。這個現象解釋了,不論是歐巡或美巡都沒有辦法強制他們的明星球員來參加亞洲的比賽,這對於捧著高額獎金來贊助比賽的廠商,公平嗎?更不必說,贊助商所要的轉播還要自己出錢去喬,明星球員要另外再付錢了!

 這種不公平的條件,讓我想到亞洲國家積極拿錢去辦歐巡賽或LPGA比賽的情況,必須湊足了錢與場地等他們來嫌棄,不保證球員卡司、還要給她們多少名額與認證費,轉播區域不溯及美國或歐洲市場,費用還要自理。以台灣的LPGA比賽來看,連雅妮的費用都沒談,還要她賣面子去邀明星球員,這到底是什麼邏輯呢?萬一,大陸那邊施壓干擾我們的賽事名稱呢?因為現在,我們的球員就不是用我們的國旗了!

 這樣的論調不是反對辦大比賽,而是覺得亞洲的這些大贊助商要團結,不要淪為這些大巡迴賽的小房,沒有明確身分,卻要出一樣多的錢來玩。

 中華高協如果有錢,該辦哪一場比賽

台灣這場LPGA比賽,大家知道是某家球場先匯錢搶來的,這筆錢是要讓高協來認嗎?還是球場自己出呢?如果是,後兩年的錢又是誰要出呢?因為美國LPGA認定的台灣對口單位就是高協,而不是台灣LPGA。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中華高協如果有錢,應該先辦哪一場比賽呢?

 絕對不是這場LPGA比賽,而是我們的台灣公開賽,已經停辦多年的國家公開賽,這是高協唯一應該辦的職業賽,到現在還被丟在倉庫裡,不想掛出來、也不給其他單位使用,實在不懂主管單位的邏輯所在。

 試想一下,新加坡公開賽500萬美金,馬來西亞公開賽也是200萬美金,連印尼公開賽都有100萬美金,台灣公開賽值多少呢?現在看起來是零,因為連辦的可能都沒有,這是國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